<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防空防震 > 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问答(3)

        来源:研究中心   时间:2018-11-26 11:56

         

        11.什么是震级,它是怎样测定的?

        答: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12.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分为几类?

        答: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13.什么是地震烈度,它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14.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答: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15.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答: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度时人们有感,度以上有破坏,度破坏严重,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转载地址:http://www.eqhb.gov.cn/info/1023/1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