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有人打电话说你欠了30万元,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故事主人公袁仲的第一反应是“我遇到骗子了”。
这正是下陆区人民检察院联合黄石日报社民生法治中心拍摄的微电影《真假欠条》开头的一幕,然而打电话的不是骗子,真正的阴谋却随着这个电话慢慢揭开。
真欠条还是假欠条?
故事是围绕一张欠条展开的。
在外地做生意的袁仲某天接到一个电话,声称他欠了30万元被人告了,需要回家乡应诉,正在忙应酬的袁仲一笑了之,并未在意。
结果没过两天,袁仲就发现自己错了,起诉确有其事,他的账户被冻结了,再一查证,发现老家一处房产也被查封了。
大惊之下的袁仲回到家乡,前往当地法院了解情况,这才知道自己是被过去生意伙伴贾迪所告,在资料里不仅有一张30万元的欠条,还有一份房屋抵押合同,以及一些转账记录。
突如其来的莫名债务让袁仲蒙了圈,再一细想才发现,确实有那么张欠条,但是自己并没有如欠条所述借过30万元,至于房屋抵押合同自己一丁点印象都没有。
那么没有执行的欠条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莫名多出来的房屋抵押合同在这个故事里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跟随着检察官的办案思路,这些谜题在微电影中一一解开。
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整个微电影情节层层推进,前半段抛出疑问,后半段揭秘破案。一个普法故事讲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人看的时候拍案惊奇,看完以后深思。
在微电影中扮演检察官的下陆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李田道出,“好看”的秘诀在于“真实”,微电影是由真实案例改编的。
这是下陆区人民检察院去年底办理的一起案件。案件当事人也如袁仲这般,被熟人钻了空子,利用转账凭证形式和书面借条,形式上似乎有借贷表象,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真实借贷关系,却莫名背上了债务。
“我们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很多人认为没有发生实际借款,借条就形同废纸,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李田说,因为对于留存书面证据的不重视,每年都有很多类似案件发生。
之所以选择将这起案子改编成为微电影,也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案件中的熟人办案、房产纠纷、欠条处置、转账记录保存等,正是类似案件中最常出现的陷阱,常常被人所忽视,非常具有警示教育意义。
为了增强警示效果,也为了让情节更丰富,电影中叠加了一些别的案件常见因素,如酒桌签欠条等。片中名字设置也暗藏玄机,袁仲谐音“冤种”,老家房子虎凸湾暗指糊涂,贾迪名字更是直扣题,回答了标题的问题。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微电影这种更为鲜活、更具趣味的表达方式,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下陆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红斌表示。
微电影看懂了吗?
检察官带你总结知识点
《真假欠条》整个故事像是一部悬疑片,但不要怀疑,这真的是个普法片,里面“陷阱”重重,知识点满满。
看完微电影的小伙伴心里可有疑惑?小本本可以拿出来了,检察官带你一起做“课代表”,总结微电影中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 不是所有提示诉讼的电话都来自骗子
场景:开头袁仲接电话,袁仲没有仔细辨别电话内容,而是直接给对方盖棺定论是骗子,这让他失去了为自己发声的机会。
检察官:近年来,不少诈骗团伙会以诉讼为借口,“吓唬”市民,最终达到诈骗目的。但是,大家也要警惕,并不是所有提示诉讼的电话都来自骗子,司法机关在来电时往往会要求当事人到司法机关来配合调查,但绝不会有涉及转账、金钱方面要求。
知识点二 民事案件也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
场景:袁仲在了解案情,知道自己被“坑”以后,浑身长满嘴也说不清的他来到当地检察院求助。
检察官:根据《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等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情形有: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符合《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的;认为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存在违法行为的;认为民事执行活动存在违法情形的。
知识点三 签了字的欠条就具有法律效力
场景:袁仲在向检察官介绍案情时,对于真假欠条的概念十分模糊,一再强调虽然欠条签了字但并没有执行便是假欠条。
检察官:在法律层面上来说,欠条一旦签了字,双方便产生了借贷关系,欠条将作为借贷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如果没有发生实际借款,借款人应该及时收回借条原件,避免微电影中袁仲的故事再现。
知识点四 借款还款转账凭证是重要证据
场景:袁仲的几次还款都没有注意保存转账记录,故而被贾迪钻了空子。
检察官:在借贷关系中,出借人和借款人都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转账记录,尤其是出借人更需要如此,借款人在还款时如果没有银行流水等电子凭证,现金还款应该打好收条。
知识点五 欠条和房屋抵押合同搭配更“致命”
场景:贾迪对于此次诉讼的信心,来自于欠条搭配了房屋抵押合同,将欠款的落脚点落在了老房子上,让算计无所遗漏。
检察官:贾迪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官司胜诉以后执行能够落地,给出具体的可供执行的财产。因此在日常借贷关系中,大家要格外注意保护自己的不动产证、身份证等证照材料,不能随便借给他人,也不能随意签订房屋抵押合同、房屋买卖合同等协议,这些协议搭配欠条同时出现时,需要拉响警报。
知识点六 在借贷关系中作假涉嫌违法
场景:贾迪以袁仲老房子为目的,设计这么一出借贷大戏,已经涉及虚假诉讼。
检察官:害人终害己,无论多么精妙的布局,在证据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所以不要妄图通过虚假诉讼行为获取非法利益,目前司法机关对于虚假诉讼的惩治力度在加大,虚假诉讼监督已经作为检察机关的常态化监督工作,“贾迪们”不要再以身试法。
“不要随便签字,不要随便签字,不要随便签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检察官最后建议,在民商事活动中,一定不要随便在各种格式文本、空白文书等材料上签字,作为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卷入莫名的借贷漩涡,将自己和家人置于险境。